百年校史 > 府中時期
黃岡中學甲午戰(zhàn)爭后,民族危機空前加劇,有識之士,變法圖強,"變法之本,在育人才;人才之興,在開學校;學校之立,在廢科舉"(梁啟超語)光緒二十四年(1898),清廷下詔:"將各省、府、州、縣現(xiàn)在有之大小書院,一律改為兼習中學西學之學校。至于學校等級,自應以省會之大書院為高等學堂,郡城之書院為中等學堂,州縣之書院為小學堂"。因變法失敗,未普遍施行。光緒29年(1903年)清廷再次傾布了以張之洞為主擬制的《秦定學堂章程》。
施該章程,1904年,鄂東第一所中學--黃州府中學堂在黃州府試院(今地區(qū)實驗學校內(nèi))創(chuàng)辦。招一個班近50名學生。
湖廣總督張之洞認為國民教育必須從小學開始,而要得到小學教員,須先辦師范。為此,他曾下令部分府中改辦師范。黃州府中學堂乃于1905年改為黃州府師范學堂。學生擴至2班。1907年師范生畢業(yè)后,復辦中學堂,仍稱黃州府中學堂。學生分文、寶兩科,各100人左右。監(jiān)督(校長)先后有:王仁俊(扦鄭)(知府兼)、吳兆泰(星垓)、騏振(知府兼)、陳鴻翼(達九)。教員有15人。董必武(名用威)同志于1910年應陳鴻翼之邀來校任教,教英語和國文。府中學制為五年,課程共十二門:修身、讀經(jīng)講經(jīng)、中國文學、外國語、歷史、地理、算學、博物、物理及化學、法制及理財、圖書、體操。每周36課時,其中講經(jīng)讀經(jīng)每周9節(jié),可見儒教在學校中的地位。....【詳細】
百年校史 > 啟黃時期
武昌起義爆發(fā),黃州府中學堂與省內(nèi)各府學堂一樣,無形中停辦,民國元年改辦第三區(qū)啟黃中學。
民國建立后,廢除府、州建制,乃就舊有之十府一州領域劃為十一學區(qū),黃州府為第三學區(qū)。當時,"各區(qū)中學率用原府有書院舊名,如武昌府中改為勺庭中學,漢陽府中改為晴川中學,安陸府中改為蘭臺中學,德安府中改為漢東中學,惟黃州府中,不用河東書院舊名,改稱啟黃中學,是特例耳。"(夏元漂《最近湖北教育一覽》)。
啟黃中學,校址設在武昌胭脂山朱家巷。武昌朱家巷校址是前黃州府師范學堂所購置。宣統(tǒng)三年,夏壽康被委任為黃州府師范學堂監(jiān)督,當即如集黃州八縣旅省紳商,會議辦學方法。
當由湖北咨議局議長浠水湯化龍?zhí)嶙h:黃州作屬,濱江者五縣,輪般到省其他便,其不濱江者三縣,到府到省路費相差無幾,宜在省垣購買校址,于聘請名師,采辦教材,收集圖書,購借標本,均稱便利,并可以開通風氣,一正鄉(xiāng)村士人塞野之習俗。當時到會紳商一致贊成。于是在當年二月購買廢撫標營房屋基地一所,計價紋銀1200兩,由師范學堂及八縣紳商分攤。后因武昌起義,黃州府師范學堂停辦。元年,湖北教育司規(guī)定,就黃州八屬劃為第三區(qū),辦理區(qū)立中學,并委陳鴻冀為校長。陳校長遂查照原案,將第三區(qū)啟黃中學辦在武昌朱家巷....【詳細】
百年校史 > 六中時期
民國十五年(1926)秋,省教育廳命六中遷回黃州開辦,不是新起爐灶,而是將原黃岡縣立初級中學接收過來,改辦省立六中。黃岡縣立初級中學是李四光的父親李卓侯先生民國十年創(chuàng)辦的,校址即為黃州府中學堂舊址。民國十六年春,省廳通令廢話止縣立中學,黃岡縣立初中遂為省立六中接收。校址遷至一字門外陶家巷(即今天的校址)。二十四年(1935)改為湖北省立黃岡初級中學。
黃岡縣立初級中學改辦六中的初期,情形比較混亂,十七年(1928)九月七日上報省廳的工作計劃上說:"屬校接歸省辦,時僅年余,在這年半期間,軍事的影響,政治的變化,經(jīng)濟的困難,無一不是學校發(fā)展的障礙。校長之更替已歷五次,則教職員之進退更不可紀。在這種混亂狀況下的六中,過去的成績當然未有。今年二月王(治孚)校長接辦時,黃州附近伏莽四起,赫壁西山密布愁云,教務上之困難當可知矣。" 這種狀況雖逐步有所改善,但仍不令人滿意。
首先,由于政局不穩(wěn),控制省府政權(quán)之派系你來我征,故而校長也更換頻繁,造成學?;靵y。如王治孚1928年2月接任校長,一年即被解職,由姚葵皋接任。姚任職八個月,1929年10月又被王治孚取代。姚將學校鈐印帶到漢口,拒不移交。王治孚受命即解聘黃伯豪、蔡之禎、王文錦等數(shù)名教員,王文....【詳細】
百年校史 > 二高時期
1938年7月,日寇步步進逼,武漢外圍軍情緊急。湖北省主席陳誠決定把全省公私中學合并,向鄂西山區(qū)轉(zhuǎn)移,組成湖北省聯(lián)合中學,省立黃岡初級中學在校長張翮帶領下遷到利川與漢口實驗中學合并,稱湖北聯(lián)中利川分校。但是黃岡初中的師生隨之西遷的是極少數(shù),絕大多數(shù)師生仍留在鄂東。
施該章程,1904年,鄂東第一所中學--黃州府中學堂在黃州府試院(今地區(qū)實驗學校內(nèi))創(chuàng)辦。招一個班近50名學生。
1939年,為了解決青年學子就學問題,鄂東專員程汝懷等利用原省立黃岡初中的基本力量,組建湖北聯(lián)合中學鄂東分校。程自兼校長,蔡禮成為主任綜理校務。校址設在羅田山區(qū)三解元(當時屬黃岡)一帶。校舍利用各族祠堂廟宇和少數(shù)民房,因陋就簡,略加修繕。分黃岡、黃安、蘇春三處招生。錄取學生900余名,計高中3班、初中11班、女子1班,另簡師1班、師訓2班、補習2班,共20班,分高中、初中、女子三部。高中部設泗泊河,初中部設三解元,女子部設麻沖河,簡師及師訓班設三里畈。1940年2月,奉令將鄂東各縣中學改為本校分部,1941年7月,各縣初中仍歸各縣。1942年2月,遵省府命令將鄂東分校分為三校....【詳細】
百年校史 > 整頓鞏固時期
1949年5月14日,黃州解放。根據(jù)上級:"維持現(xiàn)狀,立即開學"的指示,黃岡高中于5月18日復學上課,共有學生240余人。校長仍為張希潔,軍管會派劉任擔任教導主任,具體學校工作。6月,地委決定將黃岡縣初級中學、黃岡師范學校并入黃岡高中,改名黃岡中學,專區(qū)文教科長梅白兼校長。11月,程德懋任政治輔導員,具體負責學校政治領導。1950年1月,專區(qū)教育科副科長黎生接任兼校長,李式之任副校長。3月,省教育廳指示黃岡師范獨立,由周智任黃岡中學校長,共有學生300余人。9月,葉華任校長。1952年9月,尹大中任副校長。1953年春,根據(jù)"整頓鞏固,重點發(fā)展,提高質(zhì)量,穩(wěn)步前進"的方針蘇春三處招生。錄取學生900余名,計高中3班、初中11班、女子1班,另簡師1班、師訓2班、補習2班,共20班....【詳細】
百年校史 > 探索前進時期
黃岡中學1956年來,高中部獨立為黃岡高中,1957年9月根據(jù)教育廳指示,學校改名湖北省黃岡第四中學,1958年9月恢復黃岡高中原名。1960年秋季重開初中,又恢復黃岡中學原名。
本時期學校領導略有變動。1958年1月,方道南調(diào)任黨支部書記,童土甲、田忠杰任副校長,校長關(guān)如。學校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,童土甲主持行政工作兼管學生思想工作,田忠杰分管教學。1963年,翟攀蟾調(diào)任副校長,協(xié)管教學。
這是黃岡中學在各方面探索前進的八年。在如何貫徹黨的教育方針,如何進行教育改革,提高教育質(zhì)量,如何加強黨的領導,實行民主辦學如何正確處理紅與專的關(guān)系等方面,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認真的總結(jié),得到不少教訓和經(jīng)驗。1957年毛澤東同志指出:"我們的教育方針,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、智育、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(fā)展,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。" 1958年中央指示:"黨的教育方針,是教育為無產(chǎn)階級政治服務,教育與生產(chǎn)勞動相結(jié)合。
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,在大躍進的形勢下,學校掀起了教育革命的熱潮。主要抓了兩方面工作:一是勞動上馬,一是教學改革。1960年,根據(jù)陸定一報告精神,教學改革....【詳細】
百年校史 > 文化革命時期
"文革"期間貫徹"五七指示",學工學農(nóng)需要基地,客觀上推動了學校工廠、農(nóng)場的建設。黃岡中學校辦工廠的發(fā)展走過曲折的道路。1961年硫酸廠下馬后,為配合教學,理化組還辦過小型"桌面工廠",化學組還在"桌面工廠"生產(chǎn)過化肥。
1971年為學工需要,先后辦過"920"廠、"化織廠"(俗稱"獵毛拉絲廠")、"電機修理廠"、"機械修理廠"等,都因技術(shù)、原料、貨源、效益種種問題而停辦。1973年創(chuàng)辦精密鑄造廠,張庭良任廠長,帶領全體辦廠教職工艱苦奮斗,克服困難,因陋就簡....【詳細】
百年校史 > 改革發(fā)展時期
黃岡中學粉碎"四人幫"以后,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,黃岡中學恢復和發(fā)揚幾十年辦學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不斷改革創(chuàng)新,開拓前進,迅速振興崛起,成為全國著名的重點中學。 這個時期又分兩個階段,1984年以前為第一階段,1984年以后為第二階段。
粉碎四人幫后,1978年黃岡中學首批恢復為省重點中學,經(jīng)地委研究決定,高中恢復在全地區(qū)招收新生,擇優(yōu)錄取;初中在黃州鎮(zhèn)擇優(yōu)錄取,學制改為三年制。
1981年,高中改為三年制。至此,學校規(guī)?;径ㄐ?,共30個教學班,初中每年級4班,共12個班,高中每年級6班,共18班,在校生維持1600人左右。
百年校史 > 改革發(fā)展時期
恢復高考制度后,社會上有一股追求升學率的風氣,黃岡中學也受到影響。
1978年-1984年,學校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,支部與行政互相尊重,互相配合,使學校從文革混亂狀態(tài)中,很快走上正軌,迅速振興。
1989年又進行了勞動、人事、工資制度的改革。按時"優(yōu)化組合"的原則,實行聘任制和任命制的結(jié)合的體制,彩用結(jié)構(gòu)工資制,制定崗位職責,量化考核,獎徵結(jié)合,做到多勞多得、優(yōu)勞多得、貢獻大多得,引進競爭體制,拉開檔次,獎勤罰懶。
百年校史 > 改革發(fā)展時期
優(yōu)良的校風是各方面工作的自動調(diào)節(jié)器。黃岡中學一向具有良好的校風。
黃岡中學教育教學改革,全面提高素質(zhì),發(fā)展愛好特長,都需要教師去探索、實踐、創(chuàng)造。
粉碎"四人幫"后,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加上學校自籌一部分資金,經(jīng)過十幾年的艱苦努力,使平房基本上樓房化,學校面貌煥然一新。
這個時期黃岡中學校辦企業(yè)有較大發(fā)展,但也經(jīng)過不少曲折。
百年校史 > 繼續(xù)新輝煌
黃岡中學已經(jīng)走過了一百年的光輝歷程。一百年的風風雨雨,一百年的燦爛輝煌。百年來,她培養(yǎng)了近2萬名畢業(yè)生,造就了一大批優(yōu)秀人才,為民族解放、為祖國富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桃李遍天下,聲名動九洲。然而,歷史的輝煌只屬于過去,未來的輝煌正等待著黃岡中學人去開拓創(chuàng)造。如今,黃岡中學上下一心,全校師生按照"嚴謹、求實、團結(jié)、奮進"的培訓精神,向著新的高峰攀登,力爭在新世紀到來之時,把黃岡中學建設成為擁有第一流校園、第一流設施、第一流管理、第一流教師、第一流質(zhì)量的全國第一流學校,為提高民族素質(zhì),實現(xiàn)四個現(xiàn)代化作出更大的貢獻。
金雞唱曉,千樹桃花迎旭日
群英攬月,滿園燈火耀明星
黃岡中學的歷史正掀開嶄新的一面。